过去十年,以太坊的发展核心始终是:“扩展网络规模的同时,保持去中心化不妥协。”根据以太坊官方路线图,解决方案是以 rollup 为核心的未来:Layer 2 网络(L2 或“rollup”)将交易搬到链下执行,降低成本、提高吞吐量,同时底层 Layer 1 以太坊继续为其提供核心安全保障。
几乎所有主流 rollup,包括 Arbitrum、Optimism、Base、zkSync、Scroll,都自称“由以太坊保障安全”。这一表述强有力地占据了它们的市场营销主线,但现实是否真的如此?当深入了解 rollup 实际运作方式,以及用户资产的流转路径后,这一定义其实非常模糊。
本文将系统梳理口号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先从桥接(资金托管)、再到排序器(交易排序权)、最后到治理结构(规则制定者)。
Rollup 跨链桥的安全本质
“由以太坊保障安全”这一说法,掩盖了用户和这些系统实际的交互过程。
不论要在 L2 上参与 DeFi、支付还是用应用,第一步都必须把资产转入 L2。但以太坊并没有“原生”跨链转账能力——不能直接将 ETH 等资产原地“传送”到某个 rollup,因此必须依赖桥接。桥接既是以太坊与 rollup 的资产入口和出口,也是用户实际感受到的安全性的决定性因素。
桥接机制详解
存款
将 ETH 存入 rollup 时,资产会被转到以太坊主链的桥接合约。该桥接合约锁定你的 ETH,并通知 rollup 在你的 L2 钱包内铸造等量资产。比如存入 1 ETH,桥接会在以太坊安全地保管你的 ETH,同时你的 L2 账户显示也为 1 ETH。由于 ETH 始终受以太坊锁定,因此存款过程具备最小化信任特性。
提取
提取流程更为复杂,其过程如下:
- 你在 rollup 上销毁(或锁定)代币。
- 你向以太坊上的桥接合约发出消息:我在 L2 销毁了代币,请释放锁定的 ETH。
- 而关键是:以太坊无法直接感知 L2 内部的具体操作,对 L2 计算完全“盲区”。
所以,以太坊只有在获得桥接合约提供有效证明的情况下,才会释放资金。常见的证明模式有:
- 欺诈证明(乐观模式):默认有效,除非在争议期内被挑战。
- 有效性证明(zk 模式):提前提供加密证明,确保所有交易合规,以太坊可立刻信任结果。
- 多签或委员会:由受信任实体进行背书。
桥接决定了你通达 rollup 的路径。可以把桥接比作“通窗”——房子(rollup)还在,但窗户(桥)若坏了,你无法安全进出。同理,桥接失效时,用户资产被隔断,即使 rollup 系统还正常运转。
因此,桥接层才是真正衡量 rollup 安全性的核心。资产是否“由以太坊保障”本质取决于你使用的桥接及其信任模型。
主流桥接模式及安全假设
- 官方桥接(每个 rollup 的“正统”桥)。与以太坊主链深度绑定。只要在此锁定资产,就能获得以太坊验证者保证,即便 L2 停摆也能回到 L1。只有官方桥接能直接继承以太坊安全性。
- 外部桥接(如 Wormhole、LayerZero、Axelar 等)。主打链间高速转账与便捷体验,但依赖自己独立的验证者委员会或多签机制,不受以太坊共识约束。这些离线运营方如若被攻击或串通,用户资产即便以太坊一切正常也可能损失。
- 原生发行(直接在 rollup 发行的代币)。如 Base 上的 USDC、Optimism 上的 OP。这类资产绕过官方桥接,无法在 L1 赎回,其安全性取决于 rollup 的治理与系统本身,而非以太坊。
Rollup 资产真正存放在哪里?
截至 2025 年 8 月 29 日,以太坊 rollup 体系共计托管约 439.6 亿美元。明细结构如下:
- 外部桥接:169.5 亿美元(39%)——最大份额
- 官方桥接:148.1 亿美元(34%)——以太坊直接保障资产
- 原生发行:122 亿美元(27%)——rollup 原生资产
历史与趋势
2019–2022 年期间,rollup 的爆发性增长几乎全部依靠官方桥接,以太坊一直处于体系核心。
然而从 2023 年末起,形势发生变化:
- 官方桥接绝对规模持续攀升,2024 年达顶峰,但相对份额逐步萎缩。
- 原生发行资产规模不断增长,2024–2025 年尤为明显。
- 外部桥接自 2023 年底起迅猛增长,2025 年初首次超越官方桥接,标志以太坊不再掌控 rollup 资产大多数份额。
- 如今,三分之二 rollup 资产(外部 + 原生)已游离于以太坊直接安全保障圈之外。
Rollup 生态分布
市场高度集中,前六大 rollup 占据总 TVL 的 93.3%。内部结构如下:
- 官方桥接:32.0%
- 原生发行:28.8%
- 外部桥接:39.2%
资产分布格局
- 外部桥接主导:如 Arbitrum、Unichain,用户偏好第三方桥接,追求极速流动性与退出。
- 官方桥接占优:如 Linea(OP Mainnet 次之),更多 L1 资产经官方渠道流入。
- 原生发行占比高:如 zkSync Era、Base,L2 内直接铸币(如 Base 上原生 USDC),通道高度本地化。
核心意义:当前主流 rollup 的大部分资产份额并未被以太坊直接保护,用户体验到的安全性高度依赖于桥接体系的信任模式。
桥接之外的风险
桥接决定了资产归属地,但即便所有资产都通过官方桥接,用户依然面临其他信任和安全短板,尤以交易排序权、治理归属权及可组合性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最为突出。
1. 排序器:集中控制的核心
排序器决定交易纳入区块的顺序。几乎所有 rollup 现阶段都采用中心化排序器模式,带来高效率和高收益。
但中心化排序器可能带来以下风险:
- 通过拒不纳入达到交易审查目的。
- 无限期阻止提款,排序器拥有向以太坊批量提交退出的绝对权力。
- 整体离线停机,比如 Arbitrum 曾宕机 78 分钟,业务中断。
以太坊为此设计了“强制纳入”机制,允许用户直接将交易发送到主链绕开排序器。但排序器仍能操纵区块排序,保障公平性十分有限。
例如,某用户在 L2 提取 Aave 资金,通过主链发起强制纳入,理论上排序器不能无视。但排序器却能在用户之前插队自己的交易,抢先挪用资金池额度,最终导致用户提现时流动性已枯竭,提款失败。表面看,交易“被纳入”,实则结果被人为破坏。
强制纳入还存在诸多现实障碍:需长时间等待(常超 12 小时)、通道吞吐量有限、即使已提交依然存在排序问题。其作用更像低效率的安全阀,而非公平执行保障。
与此同时,链上排序去中心化趋势正稳步推进。如 Espresso、Astria 等项目正在推出共享排序器网络,旨在提升弹性与互操作性。
关键创新在于“预确认”:排序器或网络可提前承诺交易必被纳入,无需等待主链最终确认。这缓解了去中心化带来的延迟,使用户能更快获得确定性,同时不损失公平性和中立性。
不过,中心化排序器因其实现简单、利润可观、机构偏爱,目前仍然占主导地位,除非市场竞争或用户需求强烈变化,短期内难以撼动。
2. 治理与激励风险(企业级 L2)
L2 由谁运营至关重要。目前许多头部 rollup 由企业或 VC 支持团队控制(如 Base 属于 Coinbase,Arbitrum 归 Offchain Labs,Optimism 隶属 OP Labs)。
其首要职责是对股东及投资方负责,而非以太坊的社会共识。
- 股东优先 → 盈利压力:早期低费获客,后续流动性与应用锁定后涨价(即“平台税”现象)。可能推高排序器费用、倾斜内部联系或规则以扩大自身利益。
- 锁定效应 → 权力加强:TVL 达数十亿、用户基数庞大后,用户切换成本提高,运营方可自由调整政策而无大规模流失风险。
- 文化割裂:以太坊强调公开开发、客户端多样性、社区治理(EIP)。企业 L2 则高度自上而下,常见多签钥匙、超级权限,可随时暂停、升级甚至冻结系统,更加注重合规和利润而非绝对中立。长远看,rollup 易变封闭生态,背离以太坊开放精神。
最终,开放以太坊精神与企业 L2 激励机制间鸿沟不断扩大。这一分歧不仅体现于治理,还影响到 DApp 组合性和整体用户体验。
3. 可组合性与用户体验
以太坊引以为傲的一大特性是原子可组合性:合约可在单笔交易中同步读写(例如一笔 Uniswap 兑换自动偿还 Aave 并联动 Maker)。而 L2 生态的分散,极大削弱了这一“魔力”:
- 异步限制:跨 rollup 信息延迟、官方桥退出需数天、第三方桥又引入额外信任前提。
- 孤岛效应:流动性及状态被切割,原先无缝的 DeFi 体验打破。
如何解决?
如果 rollup 能与以太坊主链同等治理、标准对齐,可实现 L2→L1 的同步读取、L1→L2 的同步写入、L2 间原子跨链写入,大幅恢复 L1 级可组合性和扩展性。否则,用户体验将进一步偏向那些并不受以太坊直接保障安全的便捷层。
Rollup 的未来发展
“由以太坊保障安全”若要真正落地,核心保障必须迁回 L1,而不是依赖链下委员会或单点排序器。当前有三大技术路线值得关注:
原生 rollup 将全部有效性验证迁移到以太坊主链。
- 无需信任额外欺诈证明、黑盒 zk 证明或安全委员会,rollup 可直接提供全量交易轨迹,由以太坊复验。
- 提现与状态正确性成为 L1 用户直接的合法权利,而非单纯承诺:只要 rollup 显示你的余额为 X,以太坊能即时核查。
- 这样桥接风险减小,无需暂停密钥,rollup 也能无缝适配以太坊未来升级。
- 不足在于 L1 成本升高,但最大好处是:发生争议时一切交由 L1 裁决。
- 目前尚无原生 rollup 正式上线。
基于以太坊排序的 rollup,将交易顺序锚定到主链验证者集。
- 现在单一排序器可随意调整交易顺序,这使“强制纳入”失效风险极大。
- 如采用主链共识排序,区块顺序交给以太坊决定,审查与乱序难度极高。
- 强制纳入将成为常规主通道,非单纯安全阀。项目普遍引入“预确认”,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保留主链最终裁决权。
- 牺牲部分 L2 收益和灵活性,换来彻底消灭现阶段最大单点风险。
- 代表团队有 Taiko、Spire、Puffer 等。
密钥托管型 rollup 针对更隐蔽但持续的风险点——账户密钥与升级管理。
- 现阶段 rollup 和 DApp 各自管理账户恢复、密钥轮换等流程,安全碎片化。标准化“密钥托管 rollup”逻辑,一次部署、多链共享。
- 用户在一个入口即可实现密钥轮换或恢复,变更自动同步至 L2;运营方无需大量应急密钥,超级权限大幅减少。
- 由此大幅降低被盗钱包和事故后仓促升级频率,账户安全和应用逻辑分离更彻底。
- 密钥托管 rollup 目前还停留于理论阶段。
这些方案与用户实际困境高度匹配:退出受限于信任、排序权受单一公司控制,以及账户安全和升级路径脆弱。
只有将有效性验证、排序与账户安全全部纳入以太坊体系,rollup 才能真正实现“由以太坊保障安全”,而不仅仅是宣传语。
- Hazeflow 是专注于区块链研究、数据分析、技术与产品教育内容创作的专业公司。
- 我们为复杂技术领域的区块链团队提供解决方案,助力其清晰、高效地阐释自身复杂产品。
免责声明:
- 本文转载自 [Ishita],版权归原作者 [Ishita] 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将及时处理。
- 免责声明:文中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如无特别说明,译文由 Gate Learn 团队原创翻译,禁止转载、散布或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