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稳定币在不到 12 年时间里,从加密领域的小众实验迅速成长为总市值已超过 2800 亿美元的资产类别,截至 2025 年 9 月,其发展势头持续加速。值得强调的是,稳定币的崛起不仅受市场需求推动,也受益于美国 GENIUS 法案和欧盟 MiCA 监管条例带来的政策明朗化。如今,稳定币已被主要西方政府视为未来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模块。令人意外的是,稳定币发行商不仅保持资产“稳定”,且利润极为可观。受美国高利率环境推动,USDC 发行方 Circle 2025 年第二季度营收达 65800 万美元,主要来自储备利息。Circle 于 2023 年首次实现盈利,净利润高达 27100 万美元。
数据来源:tokenterminal.com,当前稳定币供应量
高额盈利吸引了众多竞争对手。从 Ethena 推出的算法稳定币 USDe 到 Sky 的 USDS,一批新兴挑战者正在崛起,打破 Circle 与 Tether 的垄断。随着竞争格局转变,Circle 和 Tether 等主流发行商正积极布局自有 Layer 1 区块链,以掌控未来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些底层网络不仅能加固既有护城河、锁定更高手续费,还有望重塑可编程货币在互联网中的流动模式。
市值万亿美元的问题来了:Circle 和 Tether 这些巨头能否顶住 Tempo(非稳定币原生选手)等颠覆者的挑战?
为何选择 Layer 1?背景与差异化解读
Layer 1 区块链本质上是整个生态的底层协议,负责交易执行、结算、共识及安全。以技术视角类比,它就是加密世界的操作系统(OS),如 Ethereum 或 Solana,一切应用均在其之上运行。
稳定币发行商进军 Layer 1,核心是实现纵向整合。不再依赖 Ethereum、Solana、Tron 这些第三方公链或 Layer 2,而是主动建设专属底层网络,从而获得更高价值,强化主导权,并顺应合规趋势。
要理解这场控制权争夺,只需分析 Circle、Tether 和 Stripe 的 Layer 1 区块链在共性基础上的差异化。三者共有特征如下:
- 各自稳定币作为链上原生货币,无需持有 ETH 或 SOL 支付 gas 费。例如,在 Circle 的 Arc 上手续费由 USDC 支付,Plasma 则免收费用。
- 高吞吐与极快结算:每个 Layer 1 都承诺秒级甚至更快的最终确认,TPS 可达数千甚至十万(如 Plasma 1000+,Stripe 的 Tempo 100000+)。
- 支持可选隐私与合规监管:这些区块链构建了更强隐私保护与合规机制,但也带来中心化风险。
- 兼容 EVM,开发者可用熟悉标准进行智能合约开发。
核心差异体现在:
- Circle 的 Arc覆盖零售及机构用户,内置 FX 引擎(Malachite),利于资本市场交易与支付,有望成为加密领域“华尔街”首选基础设施。
- Tether 的 Stable 与 Plasma 侧重普惠门槛极低,零手续费让零售和 P2P 用户轻松操作。
- Stripe 的 Tempo走稳定币中立路线,内置 AMM 支持多类 USD 稳定币,赋予开发者与用户极大灵活性,无需关心选用哪种代币。
Layer 1 采用趋势
据我的观察,有三大核心趋势:
趋势一:传统金融接入——信任与合规
稳定币发行商自建 Layer 1 的首要目标是赢得机构信任。通过掌控底层网络,不再完全依赖 Ethereum、Solana 或 Tron,Circle 与 Tether 可便捷提供符合 GENIUS 法案(美国)和 MiCA(欧盟)等监管体系的合规架构。
Circle 已将 USDC 明确定位为合规产品,要求在 USDC 与美元兑换环节实施 KYC 和 AML 标准。其新发布的 Layer 1——Arc,更将可审计透明性与隐私功能结合,为机构应用提供强有力支撑。Tether 的 Stable 与 Plasma 也采取类似策略,目标是为银行、券商及资产管理机构打造底层金融基础设施。
最佳应用场景显然是外汇交易。Circle 的 Arc 具备秒级甚至更快的结算、每秒超 1000 笔交易(TPS)和内置汇兑功能。Arc 能帮助做市商和银行即时完成外汇支付,轻松接入全球每日逾 7 万亿美元的 FX 市场,催生强大网络效应。USDC 和 EURC 等稳定币有望成为原生结算资产,将开发者牢牢绑定在其生态。由此还可推动支持机构级 RFQ(询价)系统的 DeFi 应用落地,利用智能合约降低对手风险和加快结算。
此场景假设引用 Chainlink 预言机,仅供示例说明。
图示:交易员通过 Circle Layer 1 完成的交易流程
设想一位巴黎的 FX 交易员通过 Arc 链,利用 USDC/EURC 交易对和 Malachite,将 1000 万美元直接兑换成欧元。我假设他们能用 Chainlink 预言机实时拉取汇率(如 1 美元 = 0.85 欧元),并在 1 秒内完成 USDC 到 EURC 的 1000 万美元兑换,将传统外汇 T+2 结算时间缩短至 T+0。高效便捷!
来源:《Stablecoin Growth and Market Dynamics》(Vedang Ratan Vatsa)
相关研究表明,稳定币供应与交易量强相关,供应越大流动性越深,采用率越高。Tether 和 Circle 作为最大发行商,自然能承接主要机构流量。
但传统金融接入链上基础设施依然挑战重重。需在全球不同监管当局、央行和区域法律间协调,进程漫长。多币种稳定币(如为新兴市场发行 XYZ 代币)难以大规模落地,在发展中国家产品与需求难以匹配。即使解决这些障碍,银行和做市商也未必愿意将业务核心迁移到新轨道,这可能导致额外成本——目前部分货币还未上链,机构需同时维护传统与链上系统。更重要的是,随着 Circle、Tether、Stripe 甚至银行自建区块链,流动性进一步碎片化,任何单一网络都难以独占每日 7 万亿美元 FX 市场所需的规模与流动性。
趋势二:稳定币链会否威胁传统支付巨头?
随着 Layer 1 网络以高度可编程性吸引传统金融参与者,其发展有望颠覆 Mastercard、Visa 和 PayPal 等传统支付巨头,通过开放式平台实现即时、低成本的去中心化结算。与以往封闭单一平台相比,这些底层设施开放、可拓展,为开发者和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如同租用 AWS 云资源般的灵活创新空间,无需自建本地服务器。这样的模式促使开发者能够快速推出跨境汇款、智能(AI 支持)的自动支付、代币化资产等创新应用,接近零手续费,实现秒级甚至更快的结算。
比如,开发者可在稳定币链上构建支付 dApp,实现实时结算。商家和消费者获得高效低成本体验,而主流 Layer 1 发行商如 Circle、Tether 和 Tempo 则成为不可替代的金融基础设施。最大区别在于,平台去除了 Visa 和 Mastercard 等中介,开发者和用户获得更多收益。
但生态风险也随之显现。随着越来越多发行方和支付企业自建 Layer 1,碎片化问题日益严重。商家可能需要应对多条链上不同 USD 稳定币,无法互通。Circle 的跨链转账协议(CCTP)试图打造多链通用的 USDC,但其效力仅限 Circle 生态。未来若市场趋于寡头格局,互操作性将成为核心挑战。
随着 Stripe 推出 Tempo,市场格局进一步发生变化。Tempo 由 Paradigm 孵化,并未发行自有代币,而是通过内置 AMM 支持多类稳定币作为 gas 和支付手段。这一“稳定币中立”策略有望吸引寻求灵活性的开发者与商户,无需担心生态锁定,为 Stripe 打开长期由加密原生企业主导领域的新入口。
趋势三:双寡头格局——Circle 与 Tether
Layer 1 网络在冲击传统巨头的同时,也重塑稳定币市场结构。目前,Circle 与 Tether 掌控近 89% 的稳定币发行(截至 2025 年 9 月),Tether 占 62.8%,Circle 占 25.8%。通过上线自有 Layer 1(Arc 与 Stable/Plasma),它们进一步加高市场门槛。例如,Plasma 在代币销售中募集 10 亿美元金库存款,强化准入壁垒。市场集中度(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HHI)达到 4.6K(62.8² + 25.8² ≈ 4466),远高于传统反垄断监管的 2500 阈值。
不过,潜在挑战正来自稳定币中立 Layer 1。Stripe 的 Tempo 降低了商户接入难度,减弱了监管集中风险。一旦“中立”成为新标准,Circle 和 Tether 的闭环生态反而变成弱点,可能失去网络效应和市场主导地位。未来的双寡头结构或将蜕变为多轨并存的寡头格局,各方分割细分市场。
结论
综上,稳定币已是总市值逾 2800 亿美元的强势赛道,发行方获利可观。稳定币驱动的 Layer 1 网络兴起,正推动三大趋势:(1)传统金融接入加密原生底层,切入爆发中的 FX 市场;(2)支付创新,绕开 Mastercard 与 Visa 等传统中介;(3)市场结构由双寡头(HHI 4.6K)向多寡头格局转型。三大动向共同指向更广阔愿景:Circle、Tether 等稳定币发行方,以及 Stripe 的 Tempo 等新晋参与者,已不再只是加密到法币的桥梁,而是正逐步成为未来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柱。
最终,这场变革也带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底层网络如何实现产品与市场的高度匹配?Circle 的 Arc、Tether 的 Stable/Plasma,还是以 Tempo 为代表的稳定币中立挑战者能否引领新潮?以交易量、机构采用度为衡量标准?机遇与流动性碎片化并存,但挑战依然严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免责声明:
- 本文转载自 [Terry’s Takes],所有版权归原作者 [Terry Lee] 所有。如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会及时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本译文由 Gate Learn 团队完成,除特别声明外,禁止复制、分发或抄袭本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