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香港经济体作为亚洲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从一开始的极为谨慎转为开放、包容到支持的态度。本文将一览香港在加密货币方面从零监管到强监管的发展历程,从2014年到2024年,回顾并疏理香港加密货币监管的具体内容,以帮助市场参与者了解香港在加密监管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香港&内陆加密监管演变简史概览(近10年):
一、香港加密背景与政策措施近年来,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和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不断扩大对加密货币相关活动的监管范围,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建立协调的监管框架。
香港加密监管发展历程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的窗口,相比中国内陆的「要链不要币」的保守和严谨态度,香港对于加密货币的态度和监管有着极大的转变,自2014到2024年,这10年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政策开放期、监管框架摸索与建立期、全面开放期。以下是香港加密货币监管态度的重要演变历程:
2014-2015:早期发展期
2014年Mt.Gox事件后,香港成为重要的加密货币交易中心,包括Bitfinex等重要平台选择在港设立2015年发生Bitstamp被骇事件,损失1.9万枚比特币,显示了早期市场的安全隐忧
2016-2017:政策开放期
2016年财政司司长表态支持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业的应用2017年将加密货币定位为「虚拟商品」而非证券,采取相对宽松的监管立场同年ICO市场蓬勃发展,募资超过50亿美元,多家交易所在港设立
2018-2021:监管框架建立期
引入监管沙盒机制,允许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在特定条件下运营2019年发布《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指引》,要求平台遵守反洗钱和身份认证规定2021年开始向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放牌照
2022至今:全面开放期
2022年发布政策宣言,明确将香港定位为Web3全球枢纽2023年完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发牌制度,涵盖交易、托管等全产业链服务推出「创科2030」计画,支持区块链基建发展,致力吸引国际人才和资金
由上面的时间线可以看到,在2017年以前,市场主要焦点是比特币交易和初始代币发行(ICO),当时的监管态度偏向提醒投资者风险,还没建立全面的监管框架。
而2018年后,随着虚拟货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涉及非法集资和洗钱的案件也增多,香港监管机构开始探索更完善的监管框架,SFC引入沙盒计画,允许虚拟货币交易平台(VATP)在特定条件下运营,为行业提供测试环境,试点计划促进虚拟资产的合规发展。接着在2021年SFC首次向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发放牌照,这是一个监管成熟的标志性发展。
香港加密监管机构香港在加密监管方面采取了多机构协作模式,主要涉及以下机构及其职责:
如上图表,在香港的加密货币监管体系中,打星号的四个机构是对加密货币行业最具主要影响,分别是香港的SFC、HKMA、IRD 和FSTB,因为它们直接负责制定和执行针对加密货币市场的关键政策和监管范围。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负责监管加密货币交易所、加密货币基金及ETF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负责监管稳定币、数位港元(CBDC)税务局(IRD) ,负责监管加密货币交易与持有者财经事务及库务局(FSTB),负责监管加密资产市场参与者(投资者、交易所等)
这些机构在结构上互不隶属,独立运作,彼此之间功能上有所分工。其中,SFC 和 HKMA 是与加密货币行业直接相关的核心监管机构,分别针对交易所、基金和稳定币等核心领域进行监管。 IRD 和 FSTB 则在政策支持和税收环境的构建上扮演关键角色。这四个机构共同构成了相关加密行业主要监管框架。
香港对 “加密货币” 的定义了解完香港的加密监管框架后,在进一步谈具体政策措施前,我们先看香港是如何定义加密货币。
根据香港法律,加密货币不是受HKMA监管的法定货币,所以不属于货币,因此就目前来说没有任何数位资产是真正得到香港政府的支持。
于是香港对加密货币定义主要围绕其作为一种虚拟资产而展开,并根据不同的用途或特性进行分类,其中排除了中央发行的数位货币(CBDC)。想更深入了解可以去SFC官网查看,以下概括香港加密货币整体的广义定义和条例中的定义:
1.整体定义:虚拟资产的广义范围
根据香港证监会(SFC)与金管局(HKMA)的定义,虚拟资产(Virtual Asset,VA)是价值的数位表示,可以包括:
数位代币(如实用代币、稳定币、证券型代币或资产支持代币)。任何其他形式的虚拟商品、加密资产,或性质相同的资产。排除范围:不包括中央银行发行的数位货币(CBDC)或由政府支持的法定货币。
2.根据《打击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条例》的定义
根据《打击洗钱及恐怖主义融资条例》(AMLO),虚拟资产被定义为:
以会计单位或经济价值储存表示。作为交换媒介或投资工具,包括:用于支付商品或服务、用于偿还债务、提供治理权或投票权。可通过电子方式转移、储存或交易,如比特币和稳定币。
明确排除: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受《证券及期货条例》监管的证券或期货合约、储值支付工具,以及有限用途数位代币(如顾客忠诚积分和游戏内资产)。
香港如何监管加密货币各类业务和市场参与者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强制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Mandatory VASP Licensing Regime)。 SFC 颁发的金融牌照有以下十类:
1 号牌照:证券交易,为客户提供股票、股票期权、债券交易和经纪服务,还能够提供共同基金、单位信托基金配售和承销证券;1 号牌还分成 小 1 号牌 和 大 1 号牌。
小 1 号牌:客户不能在你这里开户、不能放资金、不能下单交易,但是可以合法分佣。这块业务在内地是有点灰色的,但在香港只要有小1号牌就是合法的。比如你自己没有下单系统,但客户需要,你可以找券商合作。 -大 1 号牌:则是和内地券商所做的事是一样,可以进行证券交易和配资业务。
2 号牌照:期货合约交易,为客户提供指数或商品期货交易及经纪服务;
3 号牌照:杠杆式外汇交易,为客户提供外汇交易服务;4 号牌照:证券投资咨询,为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建议和研究分析报告;5 号牌照:期货合约投资咨询,为客户提供期货合约的投资意见和研究分析报告。6 号牌照:机构融资咨询,获准担任客户首次公开募股的保荐人,并就公司上市合规及其他事宜提供建议;7 号牌照:自动化交易,为客户提供订单撮合操作的电子交易平台服务;
自2019年11月6日开始,在香港经营中央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向证监会申领1 号和7号牌照,然而证监会并无硬性规定所有在港运营的交易所都要申请牌照,具体情况我补充在下方《立场书》那段。
8 号牌照:担保融资,为客户提供股票质押融资服务;
9 号牌照:资产管理,为客户提供全权委托资金管理、证券期货合约投资管理服务;
小 9 号牌(私募):不能持有客户资产,因此必须为每个客户设立独立帐户,并且不得持有这些资产,只能代为管理,并且投资者也有相对限制。 因为分开帐户管理比较麻烦,所以此类牌照更适合做私募基金,不适合做更广泛的基金项目。大 9 号牌(公募):可以持有客户资产,客户大资产可以直接汇入公司的帐户,整个资产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帐户进行投资管理,而且这些投资者可以不是专业投资者(PI)。
10 号牌照:信用评级,允许对公司、债券和主权信用进行评级。
在这些牌照中,1号 和 7号 牌照是交易所要合规落地的必要牌照,这两个分别是证券交易和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另外,若是要进行私募或公募就必须要有9号牌照,才能合法的托管使用者资金。
自愿发牌制度,《立场书》对于虚拟资产交易平台,SFC 于 2019 年推出了监管框架,并在《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以下简称「立场书」。
《立场书》明确指出,证监会无权向仅买卖非证券型虚拟资产或代币的平台发牌或进行监管。
这是因为此类虚拟资产不属于《证券及期货条例》下的「证券」或「期货合约」,相关平台的业务也不构成该条例下的「受规管业务」。因此,在「自愿发牌制度」下,纯粹从事非证券型代币交易的虚拟资产平台无需持牌。
《立场书》延续了 SFC 在 2017 年《关于公布证监会监管沙盒的通函》中对金融科技创新采取的监管沙盒立场,体现了其在加密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
根据《立场书》,若中央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拟提供至少一种证券型代币的交易服务,需向证监会申请第1 类(证券交易)及第7 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受规管活动牌照。此监管架构包含严格的资产托管、网路安全、反洗钱、市场监督、会计审计、产品尽职调查和风险管理标准。
SFC 特别强调,其监管范围仅限于提供虚拟资产交易、结算及交收服务,并对投资者资产有控制权的平台(即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所)。
对于只提供点对点市场交易服务,且投资者保有资产控制权(无论是法定货币或虚拟资产)的平台,SFC 不会受理其牌照申请(即去中心化虚拟资产交易所不受 SFC 监管)。
此外,若平台仅为客户进行虚拟资产交易(包括传送交易指示),但未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SFC 同样不会接受其牌照申请。
2024年香港加密监管主要措施一览在法律法规的适用及制定方面,香港经济体监管当局将现有的法律法规应用在加密资产行业,同时也根据需求制定新的法规来实施相关监管。基于技术中立原则,监管当局根据加密资产业务的经济功能来进行监管,而不是基于技术本身。
过去,香港金管局在2021年6月8日公布的「金融科技2025」策略中有一项举措叫「商业数据通(CDI)」,目的是提升香港的数据基建,以发展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全面推展银行数码化并扩展金融科技人才。
近期,在2024年尾声,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建议研究推出「数字通」,开放特别通道允许内地投资者买卖香港认可的数字资产,丰富两地互联互通内涵,这个概念与CDI 不谋而合。
香港加密监管的新政策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牌照制度:自2023年6月起,香港开始实施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牌照制度。所有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的公司必须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发出的牌照。合规性要求:获牌公司必须遵守严格的合规要求,包括反洗钱(AML)和反恐怖融资(CFT)措施,加强对客户身份验证(KYC)的监管。保护投资者:新规定强调了保护投资者的责任。虚拟资产平台应提供透明的信息披露,并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以防止投资者损失。场外交易(OTC)监管:针对场外交易市场的新规定,要求OTC交易平台进行报告和合规检查,以确保整个行业的透明性。矿业活动:对于加密货币矿业的监管,香港有意向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矿业活动的合法化及环保要求。教育与培训:推动行业内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帮助业内人士和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虚拟资产及其风险。
这些新政策的目的是使香港成为一个安全、有序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同时推动金融创新与增长。香港加密监管的具体措施我将其分成6类,帮助更好的理解,其中包括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稳定币监管、技术与创新支持、投资者保护与特殊政策:
1、市场准入
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牌照制度
自2023年6月1日起,香港实施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牌照制度。根据该制度,所有在香港经营的虚拟资产交易所必须向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申请并持有牌照,并需满足以下要求:
符合反洗钱(AML)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CTF)规定;确保客户资产隔离管理;平台需设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及审计机制;保持不少于500万港元的最低缴足股本;严格管理私人金钥,并确保其存储于香港境内。
截至目前,仅OSL和HashKey两家平台获得牌照,包括OKX、Bybit等在内的22家公司正积极申请中。
虚拟资产基金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香港允许虚拟资产基金在本地设立并运营,但仅面向专业投资者。
同时,2023年香港批准虚拟资产现货ETF和期货ETF,并提出监管要求:
管理人资质:管理人需持有升级的九号牌照,且具备相关经验;底层资产:资产仅限于在香港持牌交易所可交易的虚拟资产;投资策略:基金层面禁止加杠杆交易;托管安排:ETF持有资产需由受金管局认可的托管机构托管。
2、税收政策
香港目前对虚拟资产相关的税收政策采取较为明确的规定,主要的税务处理方式如下:
资本利得税:香港没有资本利得税,这意味着如果个人或企业因持有虚拟资产而获利,该利得通常不会被课税。然而,如果交易活动被认定为商业性质,例如频繁的交易行为,这些利得可能被视为营业收入,需缴纳利得税。
利得税:若虚拟资产活动属于业务性质,例如挖矿、经营交易所或作为公司业务的一部分,相关收入需缴纳16.5%的利得税(企业税率)。
工资税:如果虚拟资产作为员工薪酬的一部分,则应以其市场价值计算,并按照工资税的规定进行申报。
跨境税务处理:香港税务局强调,虚拟资产的税务处理基于收入来源地(source of income)。若收入被认为源于香港境外,则不需缴纳利得税,这一政策为跨境加密企业提供了优势。
虚拟资产的估值与记录:税务局建议企业和个人对虚拟资产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交易时间、价值、对应法币汇率等,以备核算税务时使用。
香港的税收政策对虚拟资产交易者及相关企业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低税环境,吸引了众多区块链与加密货币公司在港设立业务。
3、稳定币监管
稳定币被认为是加密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香港对法币挂钩稳定币(FRS)提出专门监管框架,包括:
发行人须取得香港金管局的发行牌照;储备资产需满足稳定机制要求,并提供按面值赎回保障;仅获牌FRS可向零售投资者销售;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需额外接受审查及监管。
4、技术与创新支持
沙盒制度香港金管局(HKMA)与SFC设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允许加密货币企业及初创公司在受控环境下测试产品和服务,促进创新技术发展,并有效控制风险。 \
中央银行数位货币(CBDC)香港持续研究零售层面的中央银行数位货币(CBDC),并启动数位港元的相关测试,以推动数位金融及虚拟资产的应用。 \
5、投资者保护
合规保障 平台须保障客户资产安全,并采取分离存放及保险措施。AML/CTF要求 加密货币相关企业需遵守反洗钱及打击恐怖主义融资的法律要求,实施客户尽职调查(KYC),并定期提交审计报告。风险披露 平台及基金管理公司需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披露,确保投资者知悉相关风险。
6、特殊政策
虚拟资产基金 虚拟资产基金只能面向专业投资者,管理公司需持有SFC许可,并对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与披露。
二、香港加密监管与全球市场宏观分析香港加密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香港政府通过VASP牌照制度规范加密货币市场,不仅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和安全性,还吸引了包括OKX、Bybit等国际交易平台进驻。对于本地市场,这些政策加强了投资者保护,要求交易所遵守严格的AML和CTF规定,提升了香港居民对加密货币投资的信心。从全球视角来看,香港采取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与内地的严格限制形成鲜明对比,使香港成为亚洲重要的加密货币枢纽。
香港加密政策与其他市场政策比较1、香港加密政策
VASP牌照制度:所有虚拟资产交易所必须向香港证监会申请牌照,确保合规经营,包括反洗钱(AML)、客户资产保护等要求。稳定币监管:重点监管与法币挂钩的稳定币,要求发行人取得金管局的牌照。沙盒制度:允许初创企业在受控环境下测试创新技术,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化应用。税收环境:香港提供无资本利得税的优势,对交易活动的税务处理较为宽松。
2、其他加密市场政策
美国:以强化监管为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定部分加密货币为证券,并要求其符合相关法律。稳定币方面,美国注重资产储备与透明度,推动立法框架(如《稳定币透明法案》)。不过,监管的不确定性已导致部分企业迁往国外。
欧盟:推出《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对所有虚拟资产提供统一的法律框架,涵盖稳定币、代币发行和交易所。欧盟的政策注重保护投资者与推动创新,对环境永续性(如 PoW 能耗)也有特殊关注。
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实施《支付服务法案》,为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支付服务牌照,并要求严格的 AML 和 CTF 合规。稳定币和 DeFi 的监管政策相对宽松,新加坡是亚太地区与香港并驾齐驱的加密市场中心。
中国大陆:中国对加密货币交易采取全面禁令,但积极推动中央银行数位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其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工具。
日本:日本金融厅(FSA)规定,虚拟资产交易所需持牌运营,并对加密货币分类(如支付代币和实用代币)进行了详细定义。稳定币方面,要求发行人必须是银行或经授权的信托公司。
3、政策比较总结
这份图表全面比较了六个主要市场(香港、美国、欧盟、新加坡、中国和日本)在加密货币领域的监管政策,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监管框架:香港采用VASP牌照制度,着重合规与安全;美国强调证券法的适用性;欧盟实施统一的MiCA框架;新加坡支持创新同时确保安全;中国则全面禁止交易;日本采用明确的交易所牌照制度。稳定币政策:各地区政策差异显著,从香港仅监管与法币挂钩的稳定币,到美国的严格监管,再到新加坡的相对宽松政策。中国完全没有稳定币市场,而日本则限制只有银行或信托公司可以发行。技术支持:香港和新加坡较为积极,分别采用沙盒制度和重视技术应用;中国专注于CBDC开发;其他地区则各有侧重。税收环境:香港和新加坡都提供无资本利得税的优惠环境,美国则因州而异,欧盟部分成员国也无资本利得税,而日本则按交易所得征税。
宏观分析对市场发展的影响
香港的监管政策为国际加密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运营环境,吸引资本流入,提升了市场国际化程度。美国和欧盟的严格监管虽保护了投资者,但可能抑制市场创新,导致企业外迁。新加坡与香港形成竞争关系,两地政策均支持创新技术,吸引了区块链企业进驻。
对全球竞争格局的影响
香港在亚洲的地位不仅仅是金融中心,更是加密货币监管的试验田,其政策为中国大陆与全球市场的衔接提供了可能。欧盟的 MiCA 法案为全球市场树立了标杆,有望成为其他地区效仿的对象。
三、香港监管下的加密市场,潜在机遇与风险在香港加密监管政策逐步落实的背景下,市场呈现出双重特征:一方面,严格的监管框架为市场带来合规化和透明度,吸引了全球机构投资者和项目方的目光,并有助于稳定币和虚拟资产交易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昂的合规成本和潜在的政策变动风险可能抑制初创企业的进入,削弱市场创新活力。
在香港的加密监管框架下,市场存在显著的机遇与风险,下面我将逐一分析:
潜在机遇:吸引投资者入场、促进创新、对接内地市场1、吸引全球加密企业进驻
稳定监管环境:香港为加密货币交易所和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个稳定且透明的法规环境,吸引国际企业申请VASP牌照(如OKX、Bybit等)。区域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对接内地及国际市场的资本流动和投资者需求,成为国际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节点。
2、促进创新与技术发展
沙盒制度支持:香港的金融科技沙盒允许创新企业测试产品,有助于培养区块链、DeFi及NFT等技术创新。数字港元(CBDC)开发:香港金管局正在推动数字港元,有助于提升数字货币应用场景及跨境支付效率。
3、吸引机构投资者
ETF和虚拟资产基金:推出现货及期货ETF吸引更多机构资金进场,提供合法且合规的投资管道。法规带来信任:稳定的监管政策增强了机构投资者对加密市场的信任度。
4、对接内地及全球市场
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可连结内地资本与国际市场,在政策允许下成为中国投资者参与全球加密市场的桥头堡。
潜在风险:限制市场活力及多元性、可能影响跨境运营、风险集中1、监管门槛高,限制市场活力
合规成本增加:VASP牌照的申请及持续合规要求(如500万港元最低资本金、严格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可能导致中小型企业退出市场。创业者压力大:过于严苛的监管可能抑制初创企业的发展,影响市场创新力。
2、国际竞争加剧
区域竞争:新加坡、阿联酋等地提供更宽松的监管和税收优惠,可能吸引企业选择其他市场作为基地。技术领域领先劣势:面对全球快速发展的Web3技术,香港可能因监管节奏而落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3、法规不确定性和变动风险
政策执行不稳定:监管政策可能随时调整,增加企业及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跨境法规矛盾:香港监管与其他国家政策可能存在冲突,影响跨境运营。
4、市场集中风险
少数企业垄断:如OSL、HashKey等少数企业取得牌照,可能导致市场过于集中化,抑制竞争。影响多元化发展:对于非主流加密资产或创新业务的监管支持力度不足,可能导致市场单一化发展。
5、潜在法律与资安风险
资产安全:监管强调私钥管理及用户资产隔离,但资安漏洞或外部攻击仍可能造成损失。法规不及时覆盖新兴业务:NFT、GameFi等新领域的监管滞后可能成为灰色地带,增加风险。
香港加密监管政策可能的进一步政策变化香港在加密货币监管上的进一步政策变化可能集中在强化稳定币监管和推动数位港元(CBDC)的应用上。随着国际加密市场的快速发展,香港可能会主动与国际组织(如G20)协调,以参与制定全球加密资产监管标准,确保本地政策符合国际趋势。
同时,香港可能加大对区域合作的投入,例如与中国内地、大湾区以及东南亚市场进行监管框架的对接,以提升跨境交易效率。
政策上,可能新增针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Web3应用的监管细则,以捕捉新兴技术带来的增长机遇,并进一步优化金融科技沙盒计画,降低初创企业的合规进入门槛,鼓励创新。
整体来看,香港未来的政策变化可能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作为全球加密资产枢纽的竞争力。
香港与其他国家的协调可能性香港的加密监管政策虽然在形式上独立,但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协调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国际组织的框架内。
首先,G20已强调加密货币全球性监管需求,香港作为亚太区的重要金融枢纽,未来可能会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并根据G20的共识加强反洗钱(AML)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CTF)的协调机制,推动跨国数据共享与监管技术合作。
在区域层面,香港也有可能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统一跨境支付标准,特别是针对数字资产和稳定币的使用。此外,香港可以借鉴新加坡和瑞士的成功经验,优化自身的监管体系,如参考新加坡的企业友好税收政策和瑞士对ICO及DeFi的监管模式。作为中国「一国两制」的一部分,香港在数字人民币(e-CNY)与数字港元的协同推广,及跨境支付应用领域,也将是未来的重要合作方向。
最终,香港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对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建议落实,确保本地监管符合国际标准,从而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四、2025年加密行业展望 & G20加密议题2025年被视为加密行业进一步走向成熟与规范的一年,一系列的事件与技术突破很可能决定未来10年加密行业的长期轨迹,同时也会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2025年将是很关键的一年。
G20 加密议题2025年,G20预计将完成全球稳定币统一监管框架,这将对稳定币的发行、储备要求和跨境支付应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加密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变革性成长,重点主题包括宏观环境、区块链元游戏、变革性创新和使用者体验的改变。
以下简单回顾一下什么是G20,以及其重点的加密议题:
G20(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成立于1999年,旨在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 G20成员包括世界上20个主要经济体,包括19个国家和欧盟。成员国涵盖了全球主要的已开发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占全球GDP的约85%,全球贸易的约75%,以及全球人口的约60%。
G20 加密议题:
随着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G20越来越关注这一领域的监管问题,特别是其对全球金融系统的潜在影响。以下是G20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几个重要议题:
监管框架的全球协调:G20认识到加密货币的全球化特性,并强调需要在国际层面协调监管政策,以防止监管套利和金融犯罪。特别是在反洗钱(AML)和打击恐怖主义融资(CTF)方面,G20推动各国采取统一的措施。金融稳定性:加密货币的波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引发了关于其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的讨论。 G20关注的是加密市场的潜在风险,尤其是稳定币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数据隐私与消费者保护: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G20越来越重视如何保护消费者隐私,防止诈骗、盗窃等风险。加密资产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现有的法律体系面临挑战,因此,G20推动各国加强对加密资产服务提供者的监管,确保用户的资金安全。跨境支付和数位货币:G20也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中的潜力,特别是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此外,随着中国等国家推出数位货币(如数位人民币),G20也在关注各国央行数位货币(CBDC)的发展,探讨其对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税收问题:G20在多个场合讨论加密货币的税收问题,提出通过信息交换和透明化来打击加密资产的逃税行为,确保加密资产交易的税收合规性。
总体来说,G20更关注加密货币的监管框架、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跨境支付以及税收等多方面议题,目的是让全球加密货币市场制定更加统一、有效的政策。
2025年加密市场值得关注的六件事1、特朗普新政府班底履新,预计为美国金融监管带来新方向,可能成为加密市场监管的转折点,尤其是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政策制定上,新班底可能采取更开放、灵活的监管态度,进而推动市场发展。
2、以太坊将在 2025 年迎来多项技术升级,包括 Danksharding 全面实施和名为「Pectra」的升级。这些技术改进将可能显著增强以太坊的可扩展性和用户体验。
3、稳定币才刚开始。 2025年,G20预计将完成全球稳定币统一监管框架,这将对稳定币的发行、储备要求和跨境支付应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加密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变革性成长,重点主题包括宏观环境、区块链元游戏、变革性创新和使用者体验的改变。
4、人工智能(AI)与区块链的结合正在引领技术创新,特别是在 AI 钱包、去中心化 AI 代理和 AI 训练网络领域。 2025 年,这一融合将催生多项新技术和应用。
5、在美国现货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 的获批为加密市场带来了资金流入和主流认可,现在几乎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都持有加密ETF,2025 年更多资产可能进入 ETF 领域。
6、现实世界资产(RWA)的代币化在2024年取得重大进展,在不包括稳定币在内的代币化资产规模就增长了60%以上,而且企业正尝试使用代币化的资产作为其他金融交易的抵押品(如衍生品交易),这很可能简化操作并降低风险。另外,RWA趋势正在向美债和货币市场基金等资产之外扩展,像是私人信贷、公司债券、房地产,甚至是保险领域。所以2025年,RWA的市场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并且新增更多资产类别。
五、总结香港在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政策,虽然平衡了创新与风险之间的控制,为全球及本地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但高门槛和国际竞争压力很可能会削弱部份吸引力。在面对机遇与风险的同时,香港应积极调整政策、促进创新,才能在加密市场全球化浪潮中稳步发展。
此外,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及区域协作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但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体而言,香港的加密市场正处于在风险中寻求机遇的关键阶段。
展望未来,香港在加密货币领域的发展将需要持续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面向:一是如何在监管框架下保持市场活力;二是加强与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的协同效应;三是提升本地加密人才培育体系。这些都是确保香港在国际加密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同时,随着全球加密市场的快速演变,特别是在ETF、RWA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香港需要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在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为创新留下足够空间,这种平衡将决定香港能否真正成为亚洲区域的加密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