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儿子:
千万不要把钱存进银行。表面安全,实则暗藏三重骗局。
骗局一:银行剥夺你的收益。
任何时候,美元本身就具备无风险收益——这就是国债。国债其实就是用短期政府债券包裹的美元,让你轻松获得4.2%的无风险收益。
不增加任何风险。白白拿钱。就像专门为你印出来的一样。
但银行不会把这钱给你。银行把你存款账户里所有这类收益都自己留下。他们不会告诉你有这项收益,也不会让你轻松把美元换成国债。他们甚至还会积极游说美国政府,阻止客户获取这类收益。
银行自己拿走4.19%的收益,只给你0.01%。所谓“高端储蓄”,不过如此!
富人避开了银行,他们把现金直接存在国债里,而不是储蓄账户。但中产阶级和缺乏财务认知的人,每天都被熟悉的银行悄悄剥夺收益,还浑然不觉。
银行游说团还拼命阻止你通过加密稳定币获取无风险收益。他们到处散播 FUD(恐慌、不确定性和怀疑)——没有银行靠储蓄账户“收租”,整个金融市场就会崩盘!
收益率随时会变——所以你要密切关注美联储主席的表态。但只要收益率为正,就把美元放到短期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里,而不是笼统放进银行账户。
骗局二:收益并不是真实收益。
接下来你要知道更深一层的真相。
收益其实并不真实。
你以为现在可以拿到4.2%的收益,但这远远弥补不了购买力流失。这只是“名义收益”。因为每年美元的购买力都在缩水。这就是所谓的通胀——这是制度设计的预期后果,好的时候如是,坏的时候更甚。
前四年你的真实收益其实长这样:
货币市场账户的收益减去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结果惨不忍睹。
过去四年里,有两年你赚的远不及亏的。
实际上情况更糟。
你拿到的“假收益”还要被征税。
假设你的所得税率是20%,所有这些“假收益”先缴20%税,之后才轮得到你。真实收益其实变成这样:
在被通胀“收割”前,你还得先交所得税——持有美元的成本,等同于“双重征税”。
真实收益=名义收益-通胀。
他们试图让你相信通胀和重力、物理一样自然。其实完全不是——通胀是现代政府和央行制度精心设计的产物。
通胀就是税,是税收的一种,只不过它隐藏得极深。
你能接受为社会贡献应有的税收份额——公共产品很重要,你也相信“共同利益”。但隐形税?打击的是那些努力储蓄、希望家人生活更美好的中产阶级——这公平吗?你想进步,让家庭过得更好,本应如此。
借鉴富人的做法:他们把大部分财富持有在资产而非美元,从而躲过储蓄税。这也就带来第三层、最隐秘的“连环骗局”。
骗局三:钱并非真正的财富。
或许我说得有些夸张。美元当然存在,但只是短暂的交换媒介。适合短期支付,却根本无法承载财富跨时间流转。它是交换工具,不是价值储存载体。
基础货币供应量(M0),即实体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你看,每逢危机都大幅飙升,长期趋势只会持续走高。
美元长期没有“稀缺支撑”。供应持续扩张,你所占有的份额减少速度远高于你依靠收益所能追回的速度,因为新钱源源不断地被印出来。
货币供应总量(发行量)几乎没人关注。经济学家只谈通胀和购买力。但货币供应量一旦增加,长期必然侵蚀美元相对于优质资产的价值。他们越多印钱,你分到的就越少。
M2 = M1 + 准货币及储蓄,每逢危机就集体飙升,趋势线不断向上。
无需被经济学家争论迷惑——直接看图表。无论谁执政,政府都会为了经济与政治稳定持续发行美元。这正是美元的本质。美元并不适合攒钱。
再看这张图表里的蓝线。
——S&P500(全球最具生产力的资本市场),自1971年以来以美元计价上涨6,339%,但用黄金(一种供应恒定、真正耐久的价值储存工具)计价,却下跌了21%。
过去54年,储存黄金比投资美国最大、最优质的500家公司反而更能保值。
这些数据并不是在建议你买黄金,而是要揭示:你帐户里的美元,看似货币,但远不是“完美货币”。它无法承载价值储存功能。过去不行,将来也不会行。
他们所谓的“钱”,并非真正的价值储存工具。
这就是三重骗局的全貌。
骗局一:银行剥夺你的收益。
骗局二:收益并不是真的收益。
骗局三:钱本身并非财富。
那你到底应该怎么做?
用美元解决短期日常、纳税、应急等需求。短期资金用国债获取收益。
把长期财富配置进真正能穿越时间的资产组合。股票、房地产都行,此外还要配置比特币、以太坊和部分黄金。这三类资产供给有限,不会被通胀稀释。它们波动大,看似风险高,其实波动≠风险。只要坚持不被短期波动吓倒,长期自然受益。
中期资金也可以配置国债。当长期储值资产价格大跌时,随时用手头现金补仓。这才是投资的精髓——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不用着急入场,耐心等大幅回撤,投资要拉长时间维度。
尽量多用加密工具和平台做这些事。远离行业最前沿的极端风险,只需紧跟主流新趋势即可。这样你就能把握加密货币对传统金融行业的颠覆红利。
这些道理,学校没人会教。
所以要自己学习、深挖,坚持下去,守护未来。
切记——不要存钱进银行。要用资产保值,用加密货币保值。
免责声明:
- 本文转载自[RyanSAdams],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 [RyanSAdams] 所有。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将及时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个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本文其他语言版本由 Gate Learn 团队翻译。除特别说明外,禁止复制、分发及抄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