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加密货币社区里越来越多的加密原生参与者开始哀叹行业现状,贬低本领域的创新成果与资产类别价值。这些抱怨确实指出了一些客观事实,也揭露了加密货币行业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但我坚信,当前舆论已过度偏向末日论,走向了极端。
在我看来,加密货币悲观主义虽出于好意,却是一种危险且误入歧途的心态,如今已蔓延得过于普遍。本文将通过回顾技术前辈的发展历程,驳斥这种悲观情绪;行业现状,远没有某些人渲染的那般惨淡。
首先,我认同以下一些行业痛点:
- 多数代币及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
- 低水平开发者数量增多,稀释了优质开发者的价值;
- 欺诈与圈钱项目层出不穷;
- 在整个加密生态中,真正有价值的协议占比极低;
- 具备投资价值的代币寥寥无几;
- 协议治理效率低下;
- 行业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这些问题,大多源于以下几类核心矛盾:
- 行业正处于监管不确定性阶段;
- 加密货币降低了资产创建与资产获取的门槛,几乎零摩擦;
- 行业过往存在奖励不良行为的倾向。
但好消息是:这些问题要么可以解决,要么是开放但尚不成熟的行业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我认为,近期加密货币悲观情绪发酵甚至爆发的真正原因,是市场参与者越来越难获得超额收益。这种困境催生了日益强烈的挫败感与急躁心态。
但这与创新不足毫无关系,反而与加密资产类别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
先看看我们已取得的成就:
这些加密产品,要么已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PMF),要么至少为找到 PMF 的加密垂直领域铺平了道路。这类产品数量虽不多,但随着基础设施完善与行业认知积累,每一个发展周期,我们都能打造出更具意义的产品。
或许有人看到这些成果会明白好事物需要时间沉淀,意识到行业增长轨迹并非最初设想的那般糟糕;但也必然有人会反驳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你属于后者,不妨看看下面这些内容:
你能认出它们吗?大概率不能。这些是互联网泡沫时代早期公司的古董级官网页面。显然,它们与我们如今熟悉且喜爱的互联网截然不同。
以下是维基百科记载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倒闭的部分上市互联网公司:
实际上倒闭公司的数量远不止于此,成千上万家未上市的公司,让 VC 的收益大幅缩水。
但从积极的一面看,我们也收获了这些行业瑰宝:
- 亚马逊——1994 年 7 月 5 日成立;
- 网飞——1997 年 8 月 29 日成立;
- 贝宝——1998 年 12 月成立;
- 谷歌——1998 年 9 月 4 日成立;
Meta(前 Facebook)——2004 年 2 月 4 日成立。
为何加密行业的阵痛格外明显?
同样,尽管人工智能作为创新技术类别与增长叙事备受追捧,但十年后,这个领域大概率也会经历幂律分布式的生存筛选(即少数企业存活并主导市场,多数被淘汰)。
这些是 2020 年以色列崭露头角的部分领先 AI 初创公司 —— 未来能存活下来的,或许寥寥无几。
既然 99.9% 的参与者被淘汰是所有领先技术领域的共性,为何加密行业的阵痛会格外让人难以承受?
核心原因在于:我们几乎让 所有人都变成了风投投资者。每个项目都附带了可公开交易的代码(代币);同时,我们还大幅增加了 可投资标的数量,任何普通开发者都能绕过 「种子轮→私募轮→IPO」 的流程,无需尽职调查就推出可投资的初创项目。
这导致大量散户投资者亲身体验了低命中率资产类别的风险,进而让加密货币行业的负面情绪愈发浓重。
试想,如果每个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创业者,都能凭借功能简陋的产品直接向热情且激进的散户发起 ICO(首次代币发行),跳过传统融资流程;再叠加 Pump.fun 这类纯炒作平台,甚至完全省去产品开发环节 —— 那么,加密资产类别中出现大量代币暴跌 90% 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密行业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
16 年前,比特币还是匿名创始人提出的密码朋克空想,如今已成为市值 2 万亿美元的资产。
自可编程智能合约平台诞生后的这十年间,我们还做到了这些:
- 搭建了抗全球性风险的点对点网络,为数千亿美元资产提供安全保障;
- 优化了该网络的性能,实现一键无许可创建资产,日均 DEX 现货交易量达数十亿美元;
- 让全球用户能够持有代币化美元,并以近乎零成本即时向任何人转账任意金额;
- 将借贷、被动收益等金融原语迁移至链上;
- 打造了透明、无国界、无需 KYC 的衍生品交易所,交易量堪比 Robinhood,且几乎将全部收入返还给代币持有者;
- 重构市场结构,创造新的资产买卖、多空方式,同时推出预测市场、永续合约等新型资产类别;
- 让价值六位数的 JPEG(NFT)成为现实;
- 催生荒诞却极具活力的互联网社区,推动 Meme 代币的估值超过部分上市公司;
- 开创 ICO、 bonding curves( bonding 曲线)等新型融资方式;
- 探索金融与货币隐私保护的实现路径。
正如我常说的:我们为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提供了替代现有金融体系的新选择,而现有体系是人们因国籍不得不被动接受的。这个替代方案虽尚年轻,却更自由、更开放,也更具活力。
而且每年,市场都会给我们以极低估值买入「世代级技术」的机会,你只需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标的。
在我们看来,加密行业的 FAANG 级巨头(指 Facebook、亚马逊、苹果、网飞、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已开始涌现,未来每 1-2 年,就会出现更多有竞争力的候选者。
用指数思维看待加密行业的未来
我常引用这句话来理解行业处境:
「我们对未来的直觉是线性的,但信息技术的现实是指数级的,这两者的差异天壤之别。若我线性走 30 步,只能到 30;若我指数级走 30 步,就能达到 10 亿。」—— Ray Kurzweil
我们总期待加密行业每年都能实现线性增长,并把资金投入大量无价值的炒作标的,希望今年的收益能超过去年。
这种期待必然会让许多人失望、亏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无休止地发「末日论推文」,否定行业的成就与发展轨迹。因为其他所有成熟技术类别,都经历过完全相同的成长阵痛。只不过在加密行业,这种阵痛更尖锐,我们所有人都成了财务利益相关者。
展望未来:创新或许会突然爆发
未来十年,没人能准确预测会发生什么,我也怀疑创新不会按我们设想的时间表推进。可能会有多年毫无进展的阶段,然后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我完全相信,三年后,找到 PMF 的协议可能会从 7 个增至 20 个。
如果你想知道互联网前 的故事结局: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行业花了 15 年才完全复苏。
但如今我们都清楚,复苏之后发生了什么: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世界。
而现在,当老一辈人、华尔街从业者、美国政府官员终于开始正视并尊重加密行业时,大量早期参与者却对行业使命失去了信心。对此,我绝不认同。
比特币仍是数字黄金,我们仍在构建新的金融原语,我们仍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多元。
对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而言,作为投资者未来仍有大量跑赢市场的机会。对加密行业保持乐观吧。
声明:
- 本文转载自 [Foresight News],著作权归属原作者 [Luffy,Foresight News],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 Gate Learn 团队,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 由Gate Learn 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