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识,区块链的新基石

gateio

GATE.IO芝麻开门

GATE.IO芝麻开门交易所(原比特儿交易所)是全球前10的交易所,新用户注册可免费领取空投,每月可得50-200U

点击注册 更多入口

更多交易所入口

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点击进入加密世界、永不失联,币安Binance/欧易OKX/GATE.IO芝麻开门/Bitget/抹茶MEXC/火币Huobi

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

为什么下一个爆发的区块链可能根本不靠技术,而是靠圈层文化和迷因的号召力?

特别感谢 @Zagabond, @brianjhhong, @Steve_4P, @JayLovesPotato, @100y_eth 对本文提出的宝贵建议。

试想一种区块链,它的核心吸引力并非是什么先进的共识机制或超高交易性能,而是一种独特的社区氛围。在这个链上,人们聚在一起不是因为Gas费便宜,而是因为相互间的梗、共同的身份认同以及层出不穷的迷因文化。这听起来或许有点荒谬,但在加密货币世界中,我们已经多次见证文化压倒技术的现象。

例如狗狗币($DOGE)和众多类似的迷因币种,原本只是开玩笑式的产物,甚至没有任何技术创新,却凭借迷因文化迅速成为了数十亿美元市值的明星资产。比特币最初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它的技术优势,而更多的是一群人对密码朋克精神的信仰和热情。以太坊的核心用户也常常表示:“最初被技术吸引,但最终被社区文化所感染而留下”。ETHGlobal黑客马拉松和全球开发者大会(Devcon)更是成为重要的文化事件,促进了开发者群体之间超越技术本身的情感联系。如今,加密货币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参与本身成为核心价值——这是一场金融、思想与迷因文化相互交织的沉浸式社交游戏。

欢迎来到“文化链”的时代:这些区块链不再以功能定义,而是以它们所面向的群体定义。

1. 文化即产品

文化链,正在成为粉丝经济时代新的垂直型区块链服务平台。

用简单的语言来说,文化链是具有特定精神气质的区块链——专门为特定的社群、亚文化或运动量身打造的网络。与“一刀切”的通用L1链或运行单个DApp的高度专精的应用链不同,文化链占据了一个微妙的中间地带。它们是专为拥有共同氛围或目标的人群设计的游乐场,为特定群体提供一个可以承载多个相关应用的平台。

按照这个定义,可以说每条区块链都具有文化。以太坊拥有一种密码朋克融合制度化的精神,强调去中心化、可编程性和中立性。而Solana则体现了速度、混乱与金融投机,这主要是由其高吞吐量和低成本架构所决定的。

然而,这些文化特质大多是区块链设计选择的副产品,而非有意而为之。通用型区块链无可避免地会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而文化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从协议层面特意为文化经济打造的。关键差别在于这种“有意性”。

想象一下,一个区块链上的每个DApp都服务于动漫艺术收藏家、资深的DeFi玩家、RPG游戏玩家或特定NFT世界的粉丝群体。所有用户使用相同的行话,追逐同样的潮流,笑着同样的迷因。这就像一座拥有独特文化的数字城邦,运行在区块链之上。如果说典型的通用区块链像一座庞大的国际化大都市(充满多样性但往往也混乱),那么文化链更像是一座主题公园或文艺复兴集市——为特定人群精心策划。通过聚焦某个利基领域,它能优化一切(技术、治理、代币经济),以服务于该社区的价值观和需求。

它们是专为文化经济而设计,用来实现变现、规模扩展以及保护这种经济形态。这种设计可以体现为多种形式:

  • 为特定创作者或媒体流优化的基础设施
  • 内置的收益共享或代币化版税机制
  • 适用于创意社区的治理模式
  • 鼓励粉丝参与、资金投入及内容发现的内嵌激励机制

本质上讲,文化链是“垂直区块链”概念的一种进化版本:它们不再追求覆盖所有领域,而是精准锁定某个垂直细分领域。它们的目标是成为某个特定群体或应用场景的首选链,这些群体或场景通常具有文化上的内聚性。这背后的假设是,通过这样做,它们可以比通用型区块链更有效地在志同道合的用户和开发者之间培养更强大的网络效应。它们的力量,恰恰源自于这种清晰的文化聚焦。

2. 代码可以复制,氛围无法复制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比起技术,“社区”更重要。与其关注谁的交易速度更快,不如关注谁的社区更狂热。

文化真的比代码重要吗?很多资深的技术玩家对这个说法不屑一顾,毕竟区块链的本质是严谨的数学、密码学和工程技术。但在加密世界,“代码虽是法律,但文化才是真正的王者”。决定代码能否被广泛接受的,是用户群体在社交层面的共识。一种再完美的协议,如果没有一批忠实的支持者,也注定无法起飞;而即便是粗糙的迷因币,只要有一群狂热信徒,也能创造奇迹。

本质上,加密网络就是一个内置银行功能的社交圈。人类的心理才是决定区块链成功的关键因素,比如害怕错过(FOMO)、归属感、群体认同感与坚定的信念。而这些东西,无法通过简单地复制代码而实现。当比特币分叉为比特币现金时,虽然技术差别不大,但社区却分裂成两派(大区块派 vs. 小区块派),而最终的胜负,正是取决于这场文化与理念之争。同样,以太坊分裂为以太坊经典的故事,也体现了相似的道理:相似的代码,却因文化理念不同,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行业里,“迷因”和“故事”才是真正的推动力量。回想一下当年DeFi火爆的夏天:收益农场的兴起并不仅是靠技术,而是靠一批投机者们喊出“挖矿、套现、一块冲”的口号,形成了席卷行业的迷因效应。NFT热潮同样如此,以太坊上的一堆JPEG图片并不是因为ERC-721标准有多厉害,而是CryptoPunks、Bored Apes等项目在社群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认同和炫耀文化。技术确实让所有权得到了验证,但真正推高NFT价值的,是背后强大的社区共识与社交声望。

区块链的长期成功,取决于它能否建立强大的社区护城河。这正是区块链行业里的反直觉真理:真正强大的护城河不是算力或交易速度,而是“信念”和“共识”。价值不只来自代码,更来自围绕它而形成的独特文化。

正是这种难以被量化的魅力,促使人们愿意纹上项目的Logo,在市场暴跌时依然坚守,也把早期支持者转变成死忠粉丝,最终使产品变得不可阻挡。

文化链正是认清了这一点,坚信一个有热情的小众群体所能创造的能量,将远远超越大众化的通用区块链。

3. 停止追逐TAM,从社区开始

通用型区块链经常祈求着用户的到来,而文化链则天生自带用户基础。

但我们仍需思考一个关键问题:这样的转变真的可行吗?一种新的区块链模式想要成功,必须同时满足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扩展性。

以往的区块链故事往往试图从零开始,完全改变整个行业生态;而文化链选择了一种更加务实的策略。它们并不需要推倒重来,反而是利用现有区块链框架,通过优化和调整,精准服务于特定的文化群体。

如今,由于新技术框架的出现(有趣的是,恰恰是技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启动自己的区块链已经变得前所未有地简单。使用像OP Stack、Arbitrum Orbit、Cosmos SDK等框架,再加上模块化区块链、数据可用性层(DA layers)和Rollup服务,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快速创建出属于自己社群的区块链。

换句话说,文化链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今天就能轻松实现的现实。

有人可能会批评说,专注于某个小众领域会限制链的发展潜力(即TAM不够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举个例子:韩国偶像 BTS 的粉丝人数约为 9000 万,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Solana历史最高的月活用户3100万。

更重要的是,这些粉丝群体并不仅仅是人数上的优势,他们具备强大的消费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动员力。他们并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等待被区块链技术激活的文化生态系统。

因此,不要再执着于TAM(总体潜在市场规模),真正值得关注的是TAC(总体潜在文化规模)。

4. 不只是讲故事:真正的项目与实际的收益

文化链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们正逐渐落地,并吸引真正热爱的用户参与其中。

一些先行项目已经开始践行这种理念:

Story

如果下一个伟大的奇幻宇宙或漫画品牌并非来自单个工作室,而是源自链上的一个社区呢?@StoryProtocol 正在为此下注。它是一个新的 L1 项目,旨在成为互联网去中心化的 IP 基础设施——本质上是一个开放平台,让创作者可以协作地构建和重组故事,并由区块链追踪贡献和所有权。

其中技术层面很有趣(针对创意作品的溯源追踪),但真正的核心在于文化:它试图培育一个由故事创作者组成的社区,共同创造世界——一个由粉丝转化而成的 DAO。

如果成功,下一个类似《哈利波特》的现象可能是由群众共同创造的,迷因和粉丝创作的设定将相互交织,并在区块链上获得保护。Story 展示了文化创新的趋势:将区块链视为迷因、神话和协作创作的画布。

Animecoin

动漫迷的规模巨大且跨越国界——全球有数十亿人因热爱日本动画而紧密相连。现在设想一下,给整个全球社区一个共同支持的代币。这就是 @animecoin,即 $ANIME。Animecoin 最近以“文化币”的身份上线,旨在将全球动漫爱好者在区块链上连接起来。其想法很直接:利用一个已经充满活力的亚文化群体来构建加密生态。具体分析可以参考报告《动漫需要 Web3》和《$ANIME 的未来属于你》。

Animecoin 可以用于资助粉丝主导的项目、购买或交易动漫主题的数字商品,或投票支持新兴创作者。但比起具体用途,$ANIME 更是一面文化旗帜——一个属于动漫宅群体的共同经济身份。

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即使全球宅圈只有一小部分接受它,那也意味着数百万新用户会更关心 Crunchyroll,而不是密码学。Animecoin 正是“文化链”理论的典型代表:它围绕着人们喜爱的身份建立加密生态,而非强迫人们为了加密本身而关注它。

Abstract

@AbstractChain 则采取了更原生于加密的路线。它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粉丝群体之上,而是从零开始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经济。这是在以太坊之上的新网络,它并未以最快或最安全的技术为卖点(尽管底层使用了诸如 ZK-rollups 等尖端技术)。相反,Abstract 的卖点在于让加密货币变得有趣且易用,以便普通人愿意使用它。由热门的 Pudgy Penguins NFT 系列团队支持,Abstract 专门为游戏、收藏品和社交应用而设计——这些都是社区与用户体验最重要的区块链应用类型。具体分析可参考报告《Abstract:打造加密世界的迪士蓝图》和《Abstract背后的智囊团:点燃加密消费革命》。

Abstract 的理念很简单:只要你建好了文化游乐场,极客和普通用户自然会到来。这是一次将社区价值观(易用、有趣、创造自由)直接融入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实验。

以上项目共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垂直领域的战略。它们不再试图取悦所有人,而是努力成为某个群体的“全部”。通过聚焦一个特定社区,它们期望引发强大的网络效应:用户会留下,因为他们的朋友也在这里,整个生态环境为他们量身定制;开发者会部署应用,因为他们的目标用户群就在这里聚集。

这是一个正向反馈循环:文化 → 用户 → 应用 → 更多文化。

5. 当“氛围”破裂之时

当粉丝经济被金融化时,原本紧密的文化纽带可能会破裂。

也就是说,这一论点最大的缺陷在于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粉丝真的能转变为投资者吗?消费文化的行为和投资行为本质上是不同的。除非某个人从一开始就同时深入参与了加密领域和某个特定的粉丝文化,否则很难假设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受众会自然地融合。或许“粉丝群体能演化为投资社区”这个想法,充其量只是一种过于乐观的简单化设想。

第二个风险同样关键,且颇为熟悉。当投机需求超过了有机的参与度,底层经济就会崩塌。我们已经在无数“边玩边赚”(p2e)的游戏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类似的情景。同样的危险在这里也依然存在。如果经济激励开始超过文化参与,投机可能会悄悄地从内部侵蚀粉丝经济。

最后是碎片化和流动性孤岛问题。如果每个细分领域都推出自己的链,我们可能会重现当初想用互操作性解决的隔离问题。为了获得成功,文化链将需要具备可组合的基础设施,并将流动性桥接到更广泛的加密经济中。

6. 迷因,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如果你都不愿意穿着它的周边卫衣出街,那就别去押注这条链。

尽管前面提到了种种风险,我依然看好文化链。原因很简单:一旦它们成功,就能彻底爆发。在区块链行业,技术上的优势往往转瞬即逝(今天你引以为傲的高性能,很快就会变成基础标配),但社区文化所形成的独特氛围却难以复制,成为了最后的真正竞争优势。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开发者,利用“文化”去布局,才是更明智的做法。

对于风险投资人(VC)和资助方:评估一个文化链意味着你的尽职调查不能仅限于TPS和GitHub提交记录。要问自己:这个社区是否有“灵魂”?它是否有一批真正信仰项目并愿意长期坚守的人?这些问题听起来可能很模糊,但它们实际上是判断项目能否有机成长的领先指标。一条技术平庸但拥有大量迷因高手的链,很可能比技术卓越却毫无氛围的链成长得更快。这里的投资逻辑类似于投资一个社交网络——你关注的是参与度、身份认同感和网络效应,而不只是软件的吞吐量。

对于原生于加密领域的建设者和创始人:文化链为你提供了与用户最大程度一致的建设机会。你并不是盲目推出一个产品然后祈祷随机用户会喜欢,而是从一开始就拥有一群渴望你产品的受众。这就像是厨师在一个喜爱自己菜品的地区开餐厅。但这也意味着你无法躲避——反馈回路将会是立即且直言不讳的。与你的社区公开共建,让他们和你一起掌控叙事。另外请记住,不仅要关注技术,还要注重“城市规划”(社区治理、社交功能、有趣活动、故事设定)。社会化的用户体验和产品本身的界面体验一样重要。

对于那些资深的投机者、创作者以及普通的参与者来说:文化链是终极的沙盒。这是一个你的狂热成为常态,而非小众兴趣的地方。如果你已经深度融入某个生态系统,并感到被通用链所限制,那么你现在拥有了一条途径,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打造属于你们自己的游乐场。当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维持这种氛围的责任在于社区本身。在文化链中,你就是内容和价值本身。如果管理得当,这可能是极其有成就感的(想想以太坊早期的参与者,他们确实在塑造一个新世界),但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变得非常疲惫。所以,请谨慎地选择你的社区。

7. 下一个周期属于“狂热社区”

在2010到2020年代初期,加密货币圈的竞争主要围绕着技术性能展开,“更高的TPS”几乎成了唯一的目标。但如今,这样的技术军备竞赛已经逐渐失去意义,因为很多链的技术水平都已经足够满足用户需求了。下一个真正的竞争战场,将是“社区氛围”的比拼。在2020年代后半期真正崛起的,不一定是那些理论上能实现极高TPS的区块链,而会是那些拥有百万个梗、百万次热情互动、百万用户视之为家的“社区型区块链”。

因此,如果你正在寻找下一个加密领域的风口,不要再只关心“这个代码能实现什么功能”,更要关注的是“这个社区在信仰什么”?去感受一下那些圈子里的内部梗、仪式感和独特的社区氛围吧。正是在那里,“文化链”正在诞生,而它们或许会带领我们进入下一个区块链时代。

(写到一半时,我意识到给“文化链”下定义并不如我原本想象的那么容易。目前最简洁的定义或许是:文化链就是专门为特定文化产业及其粉丝群打造的区块链。随着我的进一步研究,这个定义可能还会更加精准。)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 [Ponyo : : FP],版权归原作者 [Ponyo : : FP] 所有。如对转载本文存在疑问或异议,请及时联系 Gate Learn 团队,我们将立即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Gate Learn 团队会提供本文的其他语言翻译版本,除非特别说明,否则严禁未经授权的复制、分发或抄袭这些翻译内容。
gateio

GATE.IO芝麻开门

GATE.IO芝麻开门交易所(原比特儿交易所)是全球前10的交易所,新用户注册可免费领取空投,每月可得50-200U

点击注册 更多入口

更多交易所入口

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点击进入加密世界、永不失联,币安Binance/欧易OKX/GATE.IO芝麻开门/Bitget/抹茶MEXC/火币Huobi

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