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以太坊生态的扩容热潮下,各种 Layer2 方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条以太坊 Layer2 网络上线。不少项目都以“更快、更便宜”的卖点吸引目光,但市场数据却给出了冷水:根据 L2Beat 数据,这150余条 L2 中,大多数锁定总价值(TVL)不足100万美元,且用户活跃度也极为稀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反思:如此众多的 Layer2 网络究竟是否都能实现有效扩容?是否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发展新的 L2?本文将从现状数据、驱动因素、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理性看待 Layer2 生态的「繁荣背后的冷思考」。
Layer2 的现状分析
目前,以太坊 Layer2 生态呈现出少数领军项目领跑、多数项目几乎无人问津的格局。数据端看,根据 L2Beat 的最新统计,Arbitrum One 以约 $20.53B 的 TVL 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 Coinbase 推出的 Base 链,TVL 约 $15.97B。排在第三的 Optimism Mainnet TVL 约 $4.14B。而其他项目如 ConsenSys 的 Linea($2.57B)、zkSync Era($1.24B)、StarkNet($0.60B)等 TVL 规模则远远落后。相较之下,ZKSync Lite、Loopring、Polygon zkEVM 等项目的 TVL 仅在数千万美元量级,更有 ZERO Network、Zk.Money、INTMAX 等项目仅有几百万美元甚至更低。可以说,前五大 L2 项目占据了以太坊生态中绝大部分 Layer2 资金量,而大多数其他 L2 项目则仅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
图源:https://l2beat.com/scaling/summary
从链上活跃度看,领先的 L2 也大幅领先。根据统计,Arbitrum One 在 2024年4月的最高 TVL 峰值超过 20亿美元,约占所有 L2 TVL 的 65%。截至 2024 年 8 月底,其独立地址数达到 37.47M,仅 2024年5月一天的活跃地址就达 1.48M;在交易量方面,Arbitrum 单日交易量一度突破 500万笔,日均也有百万级别,远超以太坊主网同期约 110万的水平。2025年 6月,Dune 数据显示 Arbitrum 的日活跃地址已超过 120万。相比之下,其他主流 L2 的日活跃和交易量都相对较低。例如,Optimism 目前活跃地址显著低于 Arbitrum,Base 则在推出初期生态尚在培育。更不用说绝大多数小型 L2 项目,几乎连基本的日交易都屈指可数——正如 L2Beat 所指出的,多数小型 L2 项目「用戶活跃度稀薄」,基本可以认为几乎无人使用。
经济指标也是类似的分化:Cointelegraph 报道称,以太坊层升级 Dencun 后,L2 总 TVL 曾达到创纪录的 482亿美元,其中 90% 以上都集中在少数 Rollup 项目上。从各方面来看,以太坊 Layer2 生态呈现出“马太效应”:少数几条 L2 网络体量巨大、生态繁荣,多数其他 L2 网络几乎处于沉睡状态,数据、流动性和用户极度分散甚至沉默。
Layer2 数量激增的原因与痛点
2025 年 Layer2 市场份额图(来源:Gate Learn 创作者 Max)
这样一个「马太分化」的现状背后,有着 Layer2 数量暴增的多重动因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 Rollup 技术门槛降低:近年来,Rollup 框架的开发门槛大幅下降。以 OP Stack 为例,这一开放源代码的开发工具包允许任何团队“一键”搭建自己的 Optimistic Rollup 网络。截至 2024 年中,OP Stack 已支撑了 26 条独立链(其中24条作为 L2);Arbitrum 的 Orbit 框架也有 21 条链运行(其中9条 L2)。2023 年 8 月,Polygon Labs 又推出了 Polygon CDK(Chain Development Kit),主打快速部署可定制的 ZK 。这些框架像「乐高积木」一样,让开发者可以快速复制、修改代码,生成新的 Layer2。导致了从技术上极大降低了建设 Layer2 的难度,催生了大量同质化项目。
- 空投预期与资本推动:加密领域的“空投热”和投资炒作也是快速上马新 L2 的重要原因。过去的 Arbitrum、zkSync 等 Layer2 空投均引发了大规模的用户迁移和炒作潮。例如,Arbitrum 发布空投规则后,其 TVL 一度飙升至 22.5亿美元,占 L2 生态的 66.9%,活跃地址超过 400万,周活跃近 138万。类似地,zkSync 和 StarkNet 社区中也普遍存在“先用后赚空投”的心态,推动新项目上线后用户蜂拥而至。在资本市场方面,不少投资机构和项目团队看中了 Layer2 的增量空间,纷纷高调支持或投资新的 L2,进一步营造了新 L2 上线就具备市场热度、且代币备受期待的氛围。
- 用户体验割裂与生态重复:随着 L2 网络增多,用户和资金面临分散风险。每条 L2 网络都需要自建用户界面、钱包支持、跨链桥接等,用户必须在不同链间不断切换、携带资产,体验不连贯。此外,不同 L2 网络往往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与生态,造成资源浪费。例如,Arbitrum、Optimism、Base 等 L2 均有自己的 Token 桥和 DeFi 应用,流动性和用户高度割裂。用户想跨 L2 转移资金,还要依赖安全性堪忧的桥接协议,过去几年众多跨链桥一再被黑客攻破、用户损失惨重。事实上,在跨链桥中发生的多起私钥泄露和智能合约漏洞事件(如 Ronin、Wormhole、Nomad 等)已经证明了桥接安全的薄弱环节。
- Sequencer 中心化问题:主流 L2 目前普遍采用中心化的 Sequencer(排序器)来提升吞吐,但这带来了信任和安全隐患。例如,ConsenSys 推出的 zkEVM 项目 Linea 在一次 260 万美元的攻击事件后,其团队果断暂停 Sequencer 并「审查攻击者地址」,这暴露了集中式 Sequencer 的审查风险。Cointelegraph 指出,目前绝大多数 Rollup 仍靠单一中心化 Sequencer,这不仅背离区块链去中心化精神,还让用户面临交易被拒绝、MEV 被独吞等风险。尽管许多项目已经将 Sequencer 去中心化写入路线图,但真正落地仍需克服经济激励和技术设计的双重难题。
综上,Rollup 技术门槛降低和投机热度快速催化了 Layer2 数量的激增,但同时也带来了用户体验碎片化、资源浪费和安全风险的多重痛点。这一切都值得开发者、投资人和用户深思:在有了众多 L2 的今天,每个新的 Layer2 还有存在必要吗?
是否仍有必要发展更多 Layer2?
面对当前拥挤的 Layer2 赛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 扩容需求 vs 资源浪费:一方面,以太坊主链扩容需求确实存在。从宏观看,DeFi、NFT、游戏、社交等应用持续上链,对交易吞吐量和成本的要求更高。不同场景可能需要差异化的 Layer2 定位——比如游戏链可能更侧重高吞吐、DeFi 链更注重安全结算、隐私应用可能偏向 ZK Rollup。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发展专用的 L2 或 L3,确实可以为特定应用场景提供优化。Vitalik 等以太坊核心开发者也认为,Layer2 扩容是当前的主要路径,正确设计的 L2 可以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可用性。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过多高度重复的 L2 可能只是加剧了碎片化和资源浪费。区块链分析师 Paul Brody 就直言:只有那些能一次性带来海量原生交易的机构,才有理由自行部署自建的 L2 。典型案例是金融巨头:摩根大通的 Onyx 部门使用 L2 链代币化黄金;贝莱德的 BUIDL 平台将数十亿美元国债上链;Securitize 用 L2 管理数十亿资产并提供借贷服务。这些企业交易量巨大、链上活动是核心业务,使用自建 L2 才能显著受益。而如果仅是“蹭热点”去做 Layer2,几百万甚至更少的 TVL 和用户注定难以支撑起单独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 生态活跃 vs 沉寂链:对比活跃度高的主流链与几乎「沉寂」的链,会发现明显差异。领先 L2(如 Arbitrum、Optimism、Base)背后往往有丰富的生态激励和项目落地,使用户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例如 Arbitrum 上已经有上千个项目构建,其动辄上百万级别的每日交易量和活跃地址,证明了用户黏性和网络效应。而那些缺乏生态支持、流量极低的 L2,即便启动了亦难以形成生态闭环,沦为冷清甚至「无人问津」的存在。
- 专业化 vs 重复建设:一种观点认为,充分拓展各种专用 L2 或模块链(如应用链 Appchain)能够让开发者有更多选择。事实上,类似于 Cosmos 或 Polkadot 的 Appchain 生态已经广为人知:每个应用链可以针对特定需求优化,共享安全或互联生态。Polygon CDK 的推出也在鼓吹让更多团队创建属于自己的“独立”网络。然而,这种路径将改变安全边界(牺牲以太坊 L1 的安全),并且容易导致资产与用户更加割裂。当过多链各自独立运行时,整个生态的流动性将被稀释,用户需要持有更多资产、跨链桥使用频率提升,反而可能降低整体用户体验。资深人士提醒:“历史往往重演,当缺乏互操作性和流动性时,孤立的链往往草草收场”。因此,是否继续无节制地新增 L2,需要认真评估背后的用户需求和资源成本,避免重蹈私有链时代的覆辙。
总体而言,新的 Layer2 必须“有用有位”。如果一个应用场景确实需要更快的结算、更低的交易费或更强的隐私保护,比如一些高频交易、游戏或企业应用,自建专用 L2 可能带来实质收益。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项目而言,与其选择孤军奋战,不如接入成熟的 L2 方案,让新应用基于已有的网络快速启动,并共享现有的流动性。正如 Paul Brody 所言,如果新的 Layer2 网络无法迅速聚集大量用户和流量,很可能只是沉没成本。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以太坊 Layer2 生态仍将持续演进,其发展路径可从技术层面、生态层面和竞争格局来探讨:
- 技术层面:以太坊已经迈出重要一步 —— Dencun 升级引入了 EIP-4844,为 Rollup 提供了新的「Blob」数据可用性空间。研究显示,这一升级让六大主流 Rollup 的日均运营成本从升级前约 $888k 降至 $135k,成本下降了约 85%。这意味着 Layer2 交易费率将大幅降低,为各类应用拓展提供更低门槛。未来,数据可用性层(如 Celestia 等专用链)也在酝酿中,Rollup 可以将数据发布到专门的 DA 网络以提升吞吐。另一个核心问题是 Sequencer 去中心化。已经有项目(如 Metis)开始尝试 PoS 去中心化排序器,也有共识认为共享排序器(即“超级链”概念)是下一阶段的方向。OP Stack 的 Superchain 就提出通过共享排序器群组和统一安全标准,让多个 L2 之间实现原子级跨链交互。这些技术创新,将逐步缓解中心化带来的安全顾虑,同时提升不同 L2 之间的互操作性。
- 生态层面:L2 的生态价值在于支撑真正的 Web3 应用。未来,我们可能看到更多重资产和重监管场景借力 Layer2。比如 RWA(Real-World Asset) 上链、稳定币扩容、机构级DeFi 等领域,都需要高吞吐、低成本和资产安全兼备的解决方案。如果这类应用落地,可能带来新一波的 L2 需求。另外,一旦传统金融、游戏厂商、社交媒体等大公司开始拥抱区块链,他们可能会首选成熟安全的以太坊扩容方案,而不是各自打造孤立链。鉴于此,未来 Layer2 的增长或许更多依赖于生态层面的落地价值,而非单纯的技术堆叠。
- 竞争格局:随着 Layer2 数量和类型的增加,行业内也形成了不同的竞争路线图。一方面是 OP Stack 超级链 的设想——Optimism 和 Base 等链通过同一套技术栈聚合流动性,实现多链联动。这种模式下,基于 OP Stack 的网络可以共享资产和用户,从而部分避免「割裂」问题。另一方面是 ZK Rollup 叙事:多方认为未来的扩容最终归于零知识证明技术,强调安全性和隐私。目前 zkSync Era、StarkNet、Linea 等都是这个阵营的代表。如果 ZK 生态成熟,它们将成为 Layer2 领域的重要一极。最后还有 应用链(Appchain)思路,即为特定应用定制公链或专链。此路虽然可高度自定义,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正如前文所述,可能带来更多的碎片化。未来很可能是三者并存的局面:OP Stack 网络形成一个超级链生态圈,ZK Rollup 网络持续扩张应用场景,而一些垂直领域可能会尝试独立链,并通过桥接和跨链协议与主流 L2 互联。
结语
总的来看,以太坊 Layer2 长远价值毋庸置疑:它大幅扩展了以太坊的吞吐能力,降低了使用门槛,让更多应用得以在链上运行。至今 L2 已经极大地提升了网络扩容效率,L2 交易量一度超过主网,用户数也进入「百万级」时代。然而当前层出不穷的 Layer2 也揭示了风险:过热的炒作、过度的细分和技术迷信可能带来效率低下和安全隐患。正如业界专家所提醒,当市场红利消退时,理性评估需求、把资源投入到真正有用的项目上才是成功的关键。
未来,我们需要在乐观和谨慎之间找平衡:积极关注 Layer2 技术和生态演进(如 EIP-4844、去中心化排序、超级链等),为真正解决扩容瓶颈做准备;同时也需避免盲目跟风,警惕重复建设和无效竞争。不必否定所有新 L2 的意义,但更要聚焦于“是否有实质需求”。只有那些能带来真实业务价值和用户增长的 Layer2,才能在这场扩容竞赛中脱颖而出,为以太坊生态注入持续动力。